近日,重庆三博江陵医院神经外科成功开展了西南地区第1例应用3D结构光技术机器人辅助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,进一步提升了神经外科手术精准化、微创化疗效。
病例:74岁的黄老伯患有冠心病、糖尿病多年,体内植入了3支冠脉支架。4年前又患上左侧额面部疼痛。4年前,他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出现左侧额面部剧痛(三叉神经第1支和第2支),每次痛起来像闪电、刀割一般,有的时候持续几秒,有的时候持续几个小时,每天发作几次到十几次不等,洗脸、吃饭、喝水时容易发作。黄老伯说,这种疼痛让他苦不堪言,每天只能吃6片奥卡西平,缓解一下疼痛。
近1个月来,黄老伯的面部疼痛加重,即使加用药物仍然无法止痛。因患者体内有金属异物植入,无法行磁共振检查,无法明确责任血管,不宜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,并且患者心肺功能较差,无法耐受长时间麻醉,于是改用三叉神经半月节经皮球囊压迫术(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,PBC)治疗其顽疾。
术后,黄老伯的疼痛感随即消失,术后3天便出院回家。
三叉神经痛的治疗
三叉神经痛是单侧颜面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发作的阵发性、短暂的剧烈疼痛,首选内科药物治疗,当药物效果欠佳时才考虑外科治疗。
手术方式包括:显微血管减压术、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、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以及伽玛刀放射治疗等方式。
显微血管减压术:麻醉清醒后疼痛即消失,无辐射、无麻木感、并发症发生率低,对三叉神经第1、2、3支疼痛都适用。另外,高龄患者也可进行,但对难以耐受2小时以上全麻的病人不宜采用。
半月节射频热凝术:不适合三叉神经第1支痛,易引发角膜炎导致视力严重下降。该患者两年前曾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,1年后即复发。
机器人辅助经皮球囊压迫术:能够精准穿刺,减少患者术中X线照射量,属于微侵袭手术。该手术全麻时间短,对于无法耐受长时间全麻手术或者恐惧手术的患者非常适用,其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,手术后见效快、恢复快。
该疗法通过术前薄层CT三维重建定位卵圆孔位置,医生在机器人的辅助下把套管针插入卵圆孔,将导管从针管内顺着三叉神经第3支送达颅内的三叉神经半月节,然后注入显影剂使球囊扩张压迫半月节2-3分钟,就可以损坏三叉神经的痛觉传导纤维,达到止痛效果。
此前做机器人手术,要在患者头上拧4颗钉子进行注册定位,如今改进为3D结构光技术注册,既简化了注册流程,缩短了手术时间,又避免了骨钉的使用,杜绝了钉口感染,使该手术更加微创、安全。
素材来源:文字神经外科车善理,视频神经外科李铁民
审核:神经外科刘长青